一、《石壕吏》原文与白话翻译
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”——杜甫这首《石壕吏》开篇就将我们带入一个动荡不安的夜晚。让我们先完整欣赏这首千古名篇的原文:
原文: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,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白话翻译:
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,正碰上差役夜里来抓人。
老翁吓得翻墙逃跑,老妇只得开门应对。
差役的吼叫多么凶狠!老妇的哭声多么悲痛!
我听见老妇上前诉说: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打仗了。
一个儿子捎信回来,说另外两个儿子刚战死。
活着的人暂且偷生,死去的人永远结束了!
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,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。
由于有孙子在,他母亲才没改嫁,但她进出连件完整衣服都没有。
我这老婆子虽然年老力衰,请让我今夜跟你回营,
赶快到河阳去服役,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饭。
夜深了说话声消失,隐约听到低声抽泣。
天亮后我踏上归途,只能同那老翁一人告别。
二、《石壕吏》的写作背景与主题
这首《石壕吏》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,当时安史之乱已持续四年。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,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。全诗以第一人称视角,冷静客观地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。
诗中”三男邺城戍”揭示了当时兵役之重——一个家庭三个儿子都被征召入伍;”二男新战死”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代价。最令人心碎的是老妇最终”请从吏夜归”的无奈选择,为了保护家中仅存的儿媳和孙子,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不得不代替丈夫应征。
杜甫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,而是通过”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”的强烈对比,让读者自行体会战乱年代官与民、国与家的尖锐矛盾。这正是《石壕吏》成为千古名篇的重要缘故——它不仅是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。
三、《石壕吏》的艺术特色
杜甫在这首诗中展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。最巧妙的是”藏问于答”的手法——全诗看似只有老妇一人的独白,但我们能从中还原出差役凶狠的盘问。比如当老妇说”室中更无人”后马上又说”惟有乳下孙”,这明显是差役发现了破绽后的补充解释。
诗中的时刻线索也值得注意:从”暮投”到”夜久”再到”天明”,完整记录了这一夜的悲剧。特别是小编觉得”独与老翁别”的”独”字,含蓄地告诉我们老妇已被带走,留下无限的悲凉。
杜甫用词极为精炼准确,”逾墙走”的”逾”字生动表现了老翁的惊慌;”出入无完裙”五个字就勾勒出这个家庭的极度贫困。这种”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写作态度,使《石壕吏》每个字都饱含深意。
四、关于《石壕吏》的思索
读完《石壕吏》,不禁让人思索:为什么杜甫不阻止差役抓人?这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。作为官员,他领会民族用兵的需要;作为百姓,他同情人民的苦难。正是这种复杂情感,使《石壕吏》超越了简单的批判,成为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反思。
今天重读《石壕吏》,我们不仅能欣赏杜甫高超的诗艺,更能感受到安宁的珍贵。这首1200多年前的诗作,依然能触动现代读者的心灵,这正是辉煌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