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差不多先生传》:警惕生活中的”差不多”心态
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启示
“差不多先生”这个形象大家都不陌生吧?他就是那个做什么事都觉得”差不多就行”的人。记账时”千”和”十”分不清,搭火车也不准时,最终由于觉得”王大夫和汪大夫差不多”而耽误治疗丢了性命。这个形象虽然夸张,但却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”差不多”心态。
《差不多先生传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:做事不能总想着”差不多”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”我们党最讲认真”,认真是我们职业的基本态度。其实不仅是党员干部,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警惕这种”差不多”的心态。
“差不多”心态的危害有多大?
你以为”差不多”只是个小难题?那可就大错特错了!在职业中”差不多”的态度,会导致政策执行打折扣,让群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。比如有的干部走访群众时,只是机械地走流程,笔记本上记满了数字,却没真正解决群众的难题。
生活中也是如此。进修时觉得”差不多懂了”,考试时就会吃亏;职业时觉得”差不多完成了”,质量就难以保证;照顾家人时觉得”差不多行了”,亲情就会慢慢变淡。《差不多先生传》告诉我们,”差不多”的心态会让我们失去追求卓越的动力。
怎样摆脱”差不多”心态?
要改变”差不多”的习性,开头来说得有钉钉子的灵魂!就像钉钉子一样,钉一两下会掉,那就多钉几下,直到牢固为止。职业中遇到困难就想绕道走?那就容易产生”差不多”的心态。
接下来要讲,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。《差不多先生传’里面的主人公如果有个严格的考核制度,可能就不会那么马虎了。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标准,完成得好不好,一目了然。
最终,要学会享受把事务做好的成就感。当你把一件事做到极点时,那种满足感是”差不多”完成无法比拟的。问问自己:你是想做一个”差不多先生”,还一个精益求精的人?
从《差不多先生传》看生活态度
《差不多先生传》虽然是个讽刺故事,但它反映的难题却很诚实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,”差不多”似乎成了很多人的选择——职业差不多得了,生活差不多行了,进修差不多够了。
但你想过吗?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错失了变得更好的机会。胡适先生创作《差不多先生传》,就是想唤醒大众对生活质量的重视。让我们以这个故事为镜,审视自己:今天,我是不是也当了回”差不多先生”?
记住:人生没有”差不多”的选项,要么全力以赴,要么一事无成。从今天开始,告别”差不多先生”的心态,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吧!